佛山中学老师苏永善创办校园博物馆 学生屡获国际环保大奖
来源:《羊城晚报》
在“知隐”博物馆里,苏永善神采飞扬地为记者讲解他的陶瓷藏品。羊城晚报记者周巍 摄
他在广东佛山名不见经传的中学任教,但教出来的学生们却连续多年在国际大赛上捧金夺银;他拿着普通教师、科技教研员的微薄工资,却硬生生地办起了一座藏品成千上万、价值连城的校园博物馆。
他叫苏永善,也立志一生行善,在慈善的路上,他甚至敢和“国际慈善第一人”陈光标叫板……
他就像武侠小说中,深隐在藏经阁中的扫地僧,貌不惊人、籍籍无名,倏忽出手却能名动天下。已过人生不惑之年的苏永善,做成了很多常人不敢想、不敢做的事,却还像年轻时一样,有着用不完的精力、无限大的梦想,规划着一个又一个惊人之举。
学生屡拿国际大奖
2000土耳其国际生物与环境奥赛银牌;2003瑞典国际青少年水科技大赛提名奖;2004美国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第三名;2004瑞典国际青少年水科技大赛奖;2007瑞典国际青少年水科技大赛奖;2008美国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大奖三等奖及第一名;2010瑞典国际青少年水科技大赛全球唯一的特别奖……这七项国际大奖的指导老师都是同一人——本文的主人公、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局科学科技教研员苏永善。
去国际竞赛上捧回个大奖,在北上广名校的精英学生眼中,也不能说是个轻松的“活”,更何况捧回这些奖项的,只是在广东省佛山市一些名不见经的中学里就读的、普普通通的中学生。而带他们取得这些优异成绩的老师苏永善,到现在也还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科技教研员。
1994年,苏永善大学毕业后,成了佛山市南海区桃园中学的一名生物老师。这是一个地处偏僻的小学校,少年科技教育几乎处于空白。从小在湛江农村长大的苏永善,见惯了家乡的蓝天白云,城市污浊的环境让他充满了“想改造一下”的冲动。1995年他在学校成立了“生物与环保”兴趣小组,开始了他的第一步尝试。
“我是一个好胜的人,总想做到最好。当老师,我也要成为最好的那个。”怀揣着这样的心愿,苏永善决定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国际一流的学生。“我发现中国有个怪现象,好像只有北上广这些大城市的名校才能培养出国际上拿奖的学生。我就不服气了,我的学生跟他们一样,都是有两只手、两条腿,我们也可以做到。”当他说出这个想法时,“收获”的基本是嘲笑,很多人都劝他还是脚踏实地,不要眼高手低。可他偏不信。
从兴趣小组起步,到田野、生态调查,再到向有关部门提交环保改造的建议,苏永善和他的学生们越做“动静”越大。2000年在苏永善的指导下,桃园中学的学生们第一次捧回了别人眼中不可思议的国际大奖。
有人说,苏永善是“运气好,蒙的”,他只是“呵呵”一笑,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两次、三次,六次、七次,拿国际大奖拿成了家常便饭。苏永善用实力说明了一切,也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。
“我真的是命好,跟我一起‘玩’的学生成绩不仅不会掉下来,还越来越好,好多学生都上了重点高校,很多人被保送到清华、复旦,现在已经有学生从美国的名校硕士毕业了。”
“不安分” 创办校园博物馆
因为一个个国际大奖,苏永善出名了,2005年他升任桃园中学副校长。可就在这一年,他又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——到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局任一名普通的教研员,主管青少年科技教育。
“我不是当行政的料,不在一线从事教育工作就发挥不出我的特长,也很难有作为。我想我还是应该走专业发展的方向,所以主动选择了不当副校长,而是成为既教学生又教老师的教研员。”说起当年的选择,苏永善还是满脸的轻松。
其实那时候,另一个想法已经在苏永善心中成型了,“我觉得做老师不仅仅要带学生拿奖,帮助他们上更好的学校,还要留给学生们一个能够永久留存下来的、让他们不断可以从中学习、汲取养分的东西。”
而这个“东西”,就是2012年12月3日在佛山市二中举行了开馆典礼的“知隐”博物馆——中国首个由私人创办的、面向社会开放的校园博物馆。
苏永善以《墨子·非攻》中“以往知来,以见知隐”为这座陶瓷博博物馆取名,希望学生能以古鉴今、以显探隐,学到更多的知识。
他的学生也没有让他失望,开馆至今不到两年,学生在博物馆的启迪下开展了“佛山地区古陶瓷‘后加符号’的发现与探究”“古瓷惊现战国典故戏曲的猜想和论证”“石湾窑与我国著名古陶瓷的釉色相似性探究”等科研课题,引得很多专业博物馆和高校来借鉴学习。
既然是博物馆,首先要博而有物。陶瓷,是收藏界的大热,一件完整的汝窑瓷器,传世不过百,身价以亿计。想以一己之力开一座囊括中国从古至今陶瓷历史的博物馆,难度简直比去国际上拿几个大奖还要高。但苏永善又做到了。
苏永善不是富豪,他收集文物的第一个渠道是基建工地。为了获得国内各个知名窑口的标本,1996年以来,苏永善走遍了大江南北各地的基建工地,在土石方里寻找不起眼的陶瓷碎片;为了获得海外出土标本,他利用出差时机,奔赴欧洲、美国、土耳其、俄罗斯、日本、韩国、柬埔寨、越南等国家,当别人沉浸在异国美景时,他却蹲在异国的基建工地上不放过每一捧土;为了获得官窑标本,他多次带着干粮,整天整天地守候在北京圆明园、颐和园、故宫等地附近的基建工地,寻找被人遗弃的历代皇家瓷器标本……
他的第二渠道就是“以德服人、以情感人”。多年来,苏永善把所有的收入、各项大赛中赢回来的奖金,都花在了购买陶瓷标本上。“大家都说我是富豪,展馆里随便一件瓷器、甚至一块碎片,卖了都值几千上万,但我经常兜里空空如也,家里每件电器,买的时候好像都借了钱。”但即便这样,距离一座博物馆需要的藏品还是差得很远。苏永善就去磨:“因为要办这座博物馆,我交到了很多朋友,有些甚至是网友。一看到朋友手里有我迫切需要的标本,我就先问价,能买就买下来;超出我的能力范围的,我就和人家聊,聊得久了,很多人就被我的诚心和目的感动了,认为我才是这件东西合适的主人,很多时候就送给我了。我真的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。”
“普通人也可以作慈善”
现在,很多走进“知隐”大门的人,都会被这里震惊。
一进门,就是一个直径约两米的圆形展柜,从新石器时代到近现代的民国时期,数百片陶瓷碎片呈螺旋形摆放,像一条时间和文物汇集的河流,一目了然地记录着中国辉煌的陶瓷历史。周边一架架的展柜中,按年代摆放着各个知名窑口的代表性作品。从古朴的大地湾彩陶器,到难得一见的汝窑、钧窑、元青花,甚至还有可以用珍惜来形容的成化斗彩,虽然很多是残片,但这些都能在苏永善的校园博物馆里看得到、摸得到。目前,博物馆的藏品数量超过一万多件、整器一千多件。
“每一件藏品,对我来说都非常有意义,我绝不会卖。虽然博物馆是我个人创办的,但是我会把它整个捐给社会,让更多的人看得到这些古代智慧、艺术的结晶,分享、体会它的价值,这才是我所追求的善。”
对于苏永善来说,慈善不仅仅是一种善行,更重要的是传播一种社会意义。有一次苏永善被问及对爱公开做善事、捐了30亿元的陈光标怎么看,苏永善开玩笑地说:“陈光标说他会把收入的50%捐出来,但我会说‘你才捐50%,我已经捐了90%’。”
在苏永善看来,社会需要陈光标这样的、可以拿出很多钱来做善事的企业家,但也需要他这样,没有什么钱,可也付出了很多来做善事的普通人,“而且我在文化、精神领域所做的‘善事’是他没办法比的。”苏永善说,这不是骄傲,而是一个心愿,希望更多的人能从中受到感染,使一些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新作出定位,“我们的社会太缺失信仰,人们容易迷失在斤斤计较中,迷失在名利中,迷失在对金钱的追逐中。但其实,这些都是不重要的,重要的是你的时间都花去了哪里,你为别人做了什么,能留给社会什么。”
他说,自己的名字叫永善,注定一生行善;他说,公益事业是他人生的第二梦想,他会毕生追求。
“虽然博物馆是我个人创办的,但是我会把它整个捐给社会,让更多的人看得到这些古代智慧、艺术的结晶,分享、体会它的价值,这才是我所追求的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