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传古时候,有一个商人正从河南开封到苏州做生意。当他走到离苏州城不远的一个山上时却迷路了,他遇到一个三岔路口,不知道应该选择那条路。正当他犹豫不决的时候,忽然看到附近水塘边有一位放牛的老翁。犹如看到了希望,他急急忙忙奔过去就问道:“哎!老头!从这里去苏州走那一条路啊?还有多少路程?”
听见声音,老翁抬起头,只见前面站着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,“看衣衫倒是斯斯文文,怎么一点礼貌都没有!”老翁心里不快,于是叹了一口气,随口指了一条路,说:“走中间那一条路吧,那是最近的。这里离苏州不愿, 大概还有六七千丈。”
本来听到走中间的路,商人很兴奋,但是听到“六七千丈”时,他感到一丝奇怪,又问老翁:“哎!老头,你们这个地方判断路程怎么不是论里而是论丈呀?”
老翁慢慢回答:“我们这个地方一向都是讲礼(里)的,可是自从这里来了一个不讲礼(里)的人后,就不讲礼(里)了!”说完,老翁就牵着牛摇着头慢悠悠地离开了。
商人丝毫没有听懂老翁话里的讽刺,而是急冲冲朝着老人指的方向走去。商人沿着中间那条路前行,可是走了好久都没有看到一户人家,反而越发荒凉。商人不禁怀疑起老人来,“他到底知不知道去苏州的路啊?”商人嘀咕。正在这时候,商人看到一个砍柴人,就像看到救星般,他连忙上前问道:“去苏州是走这路吗?”柴夫不冷不热地说:“照你这个方向走,几天几夜也到不了苏州!你这是往相反的方向走。”说完柴夫就走了。商人听后,非常气急败坏,他觉得老翁是故意整他的,不禁大骂起老翁来。可是,忽然间,他像是想起什么似的,随后若有所悟地说了一句:“原来,老人是在惩罚我没有礼貌啊!”
讲文明,讲礼仪,一直都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在古代,古人们非常讲究礼仪,甚至两国交战也要“先礼后兵”。如今,我们仍然非常重视礼仪.通常,长辈或者上司对年轻人的看法,往往通过他是否有礼貌来评判。结交陌生人,如果你礼仪得当,就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;否则,对方甚至不愿与你交往。礼仪,可以说是走遍天下的通行证。任何时候,我们都不能丢掉礼仪,否则很有可能回想故事中的商人一样,不知不觉中受到别人的惩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