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恺,字克谐,号柳斋,惠安人。李氏祖籍山东钜野,宋室南渡时,太师李邴随迁入闽,卜居泉州。至明朝中叶,其裔孙李讷庵迁居惠安。再传至四世李经,生恺、悌、慎三兄弟。
李恺于嘉靖十一年(1532年)中进士,授广东番禺县令,入为礼部稽勋司主事,调兵部车驾司郎,转武选出为湖广按察副使。嘉靖二十六年(1547年),李恺因见朝政日非,邪佞当道,遂解缓退归。
李恺在广东番禺期间,以“廉干有材名”主持东莞抽分番舶事。他为官清廉,泰国商贾为感谢他,奉千金为其祝寿,李恺却之不受,于是建却金亭以纪念。
明初,在浙江、福建、广东等地设市舶司管理外国入贡、贸易等事务。明中叶以前,禁止外商来华贸易,只准许以朝贡形式的官方贸易。但对贡期、贡道、船数、人数及贡品都有具体的限制。因此,许多外国船只借“朝贡”之名,附带大批货物来华贸易。明中叶起,市舶司对“番商私货”开始实行“抽分制”,按货物比例征收实物形式的进口关税。
明中叶,不少官吏视主管市舶贸易为一肥缺,常借抽分、盘验番舶之机向外商敲诈勒索,中饱私囊。明王朝不得不采取“易官互诘”的办法,“遣知县有廉干者往舶抽盘”,以互相监督制约。李恺因“廉干有材名”,故于嘉靖十七年(1538年)被委以全权,主持东莞抽分番舶事。
外国商船入港后,先要由地方官吏加以封仓,以避免走私漏税,然后再对货物逐一检验并抽分。这一切手续全部完成之后,才能进行正常交易。李恺为杜绝各级官员借封仓清货之机勒索外商,并试图解决动用大量人力逐一查验而“费浩获微”的问题,故决定改由番商自行报税,同时宣布“敢有诈匿者,抵法则常”,这样一来既缩短了外国商船在港口停泊的时间,又大大减少了外商的额外负担,便利了他们的自由贸易。王希文认为,李恺此举“遵复制典,一举而五善集焉。故不拒其来,以示广也;令其自核,以导忠也;不再稽疑,以怀信也;却而不肖,以示威也;惠之不费,治之以不治也”。
李恺为官清廉,办事公道,泰国商贾为感谢他,奉千金为其祝寿,李恺却之不受,于是建却金亭以纪念。嘉靖二十一年(1542年)十一月,赐进士第文林郎巡按广东监察御史莆田泽山姚虞宗舜撰《却金亭碑记》,嘉靖二十年(1541年)七月,赐进士出身征仕郎两京刑科给事中王希文撰《却金坊记》记其事。叙述东莞却金亭的来历。
东莞《却金亭碑记》是研究明代中泰友好往来的珍贵史料,它补充了正史有关中泰民间贸易记载之不足,提供了泰国商船来华贸易受到地方官员以礼相待,秉公办事的事实。碑文是研究明嘉靖时期开海与禁海之争的历史事实。□李玉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