司马迁,字子长,西汉夏阳人,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,创造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《史记》。
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宫中担任太史公。公元前108年,司马谈死后的第三年,司马迁继承父亲的职责,也成为了一名太史公。受到父亲的影响,司马迁打算编写一部像孔子《春秋》一样伟大的史书。于是,他开始阅读、整理史料,为著《史记》做准备。公元前104年,司马迁42岁,他开始著述《史记》。
司马迁专注地进行了三年的创作,可是,在第四年,他因为一句公道话,命运之轮开始改变。
公元前100年,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了下来,李陵自动请缨带兵讨伐匈奴。可是,一年后,李陵战败被俘虏。大臣们纷纷猜测李陵是因为贪生怕死而投降,汉武帝问司马迁怎么想。身为太史令,朝廷命馆,司马迁觉得有必要说出自己的意见,于是他坦白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,他觉得李陵没有自杀谢罪肯定是想将来将功赎罪报答朝廷。司马迁没有想到,他的坦白,为自己惹来了杀身之祸。
汉武帝听后勃然大怒,他觉得司马迁为李陵辩护,是存心反对朝廷。于是,他下令将司马迁关进监狱,听候发落。不久,关外传来消息,说李陵带领匈奴兵攻打汉朝,汉武帝信以为真,下令判处司马迁死刑。当时汉朝有两种方法可以免除死刑:用50万钱交换,或者接受宫刑。一生清白处世的司马迁哪里能拿出那么多的钱来!可是,宫刑又是个奇耻大辱。在当时,若一个人接受宫刑,他不仅侮辱了祖先,还会被世人耻笑。摆在司马迁面前的,似乎只有两条路:要么死,要么接受宫刑!“命运为何这么残酷?我只不过是说了一句公道话,何至于此!何至于此啊!”司马迁感到愤怒、不甘,他想就此一死保全自己的尊严、祖辈的尊严。可是,他又想到了《史记》,“可是,身为太史令,我有义务记录历史啊!”最后,司马迁为了完成《史记》,他忍辱负重,毅然选择了宫刑。
在狱中,司马迁不但受尽极刑,还背负受宫刑的屈辱,他忍受身体和心灵上的巨大痛苦,凭借顽强的意志力,他用尽整个生命奋发编著《史记》。终于,经过十几年的呕心沥血,司马迁完成了《史记》这部伟大的著作。《史记》全书130篇,共五十二万六千多字,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,是“二十五史”之首,鲁迅称赞为“史家之绝唱”。
在《报任安书》中,司马迁写下了这样一段话:“盖西伯拘而演《周易》;仲尼厄而作《春秋》;屈原放逐,乃赋《离骚》;左丘失明,厥有《国语》;孙子膑脚,《兵法》修列;不韦迁蜀,世传《吕览》;韩非囚秦,《说难》、《孤愤》。《诗》三百篇,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为也。此人皆意有所郁结,不得通其道,故述往事,思来者。”
苦难没有压垮他,反而促其发愤,终于有所作为。在这样的环境下写出来的作品,思想内容也会更为深刻,艺术感染力才能永存。这正如罗曼·罗兰在《约翰·克里斯托夫》里所说的“孤独产生伟大”。